協(xié)會介紹|工會聯(lián)合會|協(xié)會專家組|會員單位|瀘菜動態(tài)|瀘菜學校|瀘菜標準|名菜名店|景區(qū)農(nóng)家樂|原輔料|

            一個村 一條街 帶你品味瀘州古藺面文化

      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22-07-22 08:44:27 來源:瀘州新聞網(wǎng) 瀏覽次數(shù):0

              坐擁長沱兩江,地處川渝滇黔結(jié)合部,得天獨厚的地理優(yōu)勢孕育出瀘州特色美食文化,面食就是其中之一。對于很多人來說,瀘州的面不僅是美味,更是一種鄉(xiāng)愁。

            \

            如今的面村雖然沒有了以前沿街曬面的壯觀景象,但更加規(guī)范衛(wèi)生

            \

            面村曬面的環(huán)境變得更好了

              說到瀘州的面,曾被《舌尖上的中國》點贊“耐煮、潤滑,有很強的吸湯能力,是早餐首選”的古藺面,是不少瀘州人的最愛。哪里可以買到正宗、好吃的古藺面?古藺人會告訴你——“面村和搟面一條街”。

              隨著古藺面入選瀘州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名錄,并獲得國家地理證明商標保護,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古藺面。然而,除了當?shù)厝送,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個村和一條街,就是古藺面文化最具特色的縮影。

              從腳踩手剪到規(guī)模化生產(chǎn)

              “面村”讓古藺面走向全國

              7月20日凌晨5點,天還沒亮,胡剛就已經(jīng)來到面廠開始一天的工作。“做面一般都是天還沒亮就開工,等到太陽一出來,面條剛剛做好,就可以晾曬了。”今年43歲的胡剛,做面已經(jīng)有20多個年頭,作為市級非遺——古藺面的第三代傳承人,他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,讓古藺面走向全國。

            \

            天還沒亮,胡剛就來到面廠開始一天的工作

            \

            胡剛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,讓古藺面走向全國

              胡剛的面廠位于古藺縣彰德街道建國村,而在古藺當?shù)兀▏暹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——“面村”。“你問當?shù)厝私▏澹芏嗳朔磻?yīng)不過來,但你一說‘面村’,他們會馬上告訴你在哪里。”胡剛說。

              坐落于古藺河畔的建國村,省道S309穿村而過。村上并不太長的道路兩旁,分布了近70家面作坊。天氣好的時候,村上所有面作坊都會開工,掛曬的面條會讓整條街飄散著面粉的香味。

              今年74歲的姜未勝是村上做面的老人了,上世紀70年代初,他就開始做面,至今已有近50個年頭。說起那時村里做面的場景,老人有些激動,“那時做面還是沿街掛曬,整條街掛起面,非常壯觀。”在姜未勝的印象里,那時建國村還叫大力村,最初做面還是村里的集體經(jīng)濟,后來分散成了村里百花齊放的面作坊,做面的傳統(tǒng)也一代代傳承了下來。

              姜未勝介紹,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,做面的工藝經(jīng)歷過3次變遷。“最開始時,磨面粉還要靠腳來踩木制騾柜,面條要一邊手搖搟制一邊手工剪斷,一天一個人做50斤算很不錯了。”姜未勝說,上世紀80年代開始使用磨面粉的機器,到上世紀90年代,更多的機器取代了人工,整個面村做面的工藝就基本定型了。雖然引入了更先進的設(shè)備,但面村的人做面依舊選用當?shù)靥赜械纳饺约皟?yōu)質(zhì)的面粉,這也是古藺面潤滑、筋道的原因。

              除了工藝的變遷,面條供應(yīng)的時間也發(fā)生了改變。“那時做面受季節(jié)約束,村里夏天種水稻,冬天種小麥,雖然磨的面粉會存起來,但就跟殺年豬一樣,什么時候吃完了,就只能等到隔年去了。”姜未勝說,以前他還會幫人磨面,別人磨了面后自己拿回去做面條,“磨面不收錢,只要磨面剩下的麥糠,可以拿去喂豬,而加工面條的話2分錢一斤”。

              如今,做面的任務(wù)已經(jīng)交到了年輕一輩手中。從小在掛面間長大的胡剛就是其中一員。“小時候就跟小伙伴一起,在掛曬的面條中間跑來跑去,還經(jīng)常偷吃生面條。”胡剛說,2008年,古藺還沒有通高速公路,穿村而過的省道成了往返瀘州的交通要道,那時村里還保留著沿街晾曬的習慣,讓很多人見識到了村里曬面的壯觀,也讓村里的面更有名,“面村”這個名號就此叫響。

              胡剛說,村里的面能賣那么好,除了面本身質(zhì)量好以外,還有一定的天時地利原因。“那時來買面的人非常多,不光古藺人,很多開車經(jīng)過的人,看到了也會買回去嘗一嘗,有時買面的人太多了,還會造成交通堵塞,漸漸地面村的名氣就傳開了。”

              做面的技藝一代代傳承下來,如今的年輕人更想著如何創(chuàng)新。如今的面村,昔日沿街曬面的壯觀場面已經(jīng)不復存在,改而換之的是家家作坊在自家頂樓上搭建起更加規(guī)范的曬棚。胡剛告訴記者,為了能讓古藺面走向更廣闊的平臺,規(guī)范的制作流程和衛(wèi)生的制作環(huán)境是必不可少的。如今,在村里兩家已經(jīng)成規(guī)模的企業(yè)帶領(lǐng)下,面村每年都有數(shù)千噸的面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,讓更多人品嘗到來自瀘州的這一獨特風味。

              一家店鋪傳幾代 面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

              “搟面一條街”品味最傳統(tǒng)的古藺面文化

              每年面村生產(chǎn)的古藺面賣到了全國,但對古藺人來說,不少人還愿意“去府前街買把面來吃”。這里的府前街,指的是連接府前街和勝藺街之間的小路——牌坊口,它就是古藺人口中的“搟面一條街”。

            \

            工廠內(nèi)制作的面條更勻稱

            \

            做好的面條,需要晾曬

              7月20日,記者在牌坊口看到,老街依然保留著很有年代的六角形水泥板路,兩三百米的小路兩邊有10多家面作坊。雖然下著小雨,街邊仍晾曬著掛面。不少行人在晾曬的面條間穿行,家住附近的小孩則在掛面間玩耍。

              劉代芬是古藺縣彰德街道勝藺街社區(qū)二組組長,從1990年搬到牌坊口至今,她在“搟面一條街”生活了30多年。“我搬來那會兒這里的面作坊就已經(jīng)很出名了。”劉代芬說,“搟面一條街”的面作坊除了要制作干面外,還要供應(yīng)縣城多家面館的水面,每天凌晨4點不少作坊就開始工作。天氣好的時候,天還沒亮整條街就熱鬧起來。到了早晨七八點,整條街都掛滿了面,白皚皚一片。

              由于“搟面一條街”地處老縣城中心,地理位置和基礎(chǔ)設(shè)施導致無法引進現(xiàn)代設(shè)備。這里的作坊至今依然保持著上世紀80年代的面條制作工藝,和面、做面皮都是手工,只有面條成型時用機器模具,很多機器都有幾十年歷史了,面條成型了全靠手工剪斷。由于做面工藝較為傳統(tǒng),一個作坊每天只能產(chǎn)出幾百斤面,不過大部分店家都有回頭客,面條基本不愁銷。

              目前街上的各家作坊,最“年輕”的都有10多歲了,有些店家還傳承了好幾代人。何媛接手做面生意已有20多年,“我家從爺爺那一代就開始做面,那時我才10多歲,至于爺爺做了多少年我不記得了。制面的手藝我家已經(jīng)傳了4代。”

              如今,在“搟面一條街”,面條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。不少商家說,這條街只要不拆,就會一直做下去,“我商標都注冊好了,以后就留給我的孩子。”

              川江都市報記者 燕偉民 攝影報道

            2021精品精品国产色在线首页,久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,国产三级精品无码区,无码成人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影院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